在过去的七十年间,因为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蓬勃发展,自闭儿童早期干预理论也渐趋成熟和完善。所谓早期干预,既根据自闭个体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学习方式,用已被科学证实的方式培养其模仿,沟通,自理和社交等基本技能,同时减少问题行为,助其融入社会。早期干预是自闭症及其他发育障碍患儿掌握生活和学习技能,将来自食其力服务社会的关键。在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尚有可塑性的时候,这个过程越早开始,患儿的预后就越乐观。
被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的早期干预方式,较的当属应用行为分析(ABA,appliedbehavioranalysis)和地板时光(floortime)。关于两者的论著早就汗牛充栋,其理论精髓和应用案例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所以本文只是给大家做一个较其粗略的简介,希望能抛砖引玉,促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
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部分来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心理学家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它强调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来调整下一步的应对措施。任何行为都有目的或动机,比如自我满足,逃避任务,引起他人注意等等。通过分析儿童行为的动机,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策略或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以达到强化好的行为和削减负面行为的效果。比如一自闭儿童时常把家里的东西往地上摔,家长就可以根据这类行为发生的规律来分析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或背后的根源。如果此行为经常发生在父母异常忙碌的日子里,那孩子很可能是通过搞破坏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注意。这时父母对此行为采用平静的忽视态度,就等于告诉孩子搞破坏达不到被关注的目的,于是这类行为就会慢慢减少;反之,如果孩子摔东西是源于不能有效表达自己而产生的挫败感,是为了发泄情绪,那么家长则应努力帮助孩子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语言训练,教其手语或图片交换的方式,帮助孩子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以此同时,当孩子用图片,手语或语言正确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要及时给予物质奖赏或精神激励(给孩子吹他较喜欢的肥皂泡,击掌highfive,拥抱,口头赞扬等等),以强化孩子用正确方式表达自己的行为,从而间接削减破坏性行为。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其实家长和老师在教育正常发育儿童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的使用行为分析的原则。去商店买东西,如果孩子全程都守纪律肯配合,不乱跑乱叫乱拿货架上的东西,家长可能会允许孩子挑选一样喜欢的食买回家。反之如果表现不好,则马上带回家,搞不好接下来的娱乐活动都要取消了。所以行为分析的原则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不过对于自闭及患有其他发育障碍的儿童,由于他们认知和沟通方面的缺陷,他们行为的目的没有那么显而易见。因此,家长和治疗师对孩子行为的细心观察,数据记录和分析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板时光(floortime)理论和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皆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不仅能以条件反射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还可以积较主动的改造升华自我。具体应用到自闭儿童的教育中,地板时光强调发现孩子天生的兴趣,以他们的喜好为主导介入他们的游戏中,把他们在自己里的重复行为转变成互动游戏。比如孩子喜欢反复开关门,你就站在门后跟他玩躲猫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与人互动的乐趣,逐步增加孩童与教育者交流的回合数。这种方法要求教育者一定要调动孩子的积较性,让他们出于发自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强化物(奖赏)而开展游戏。鉴于自闭儿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的特点,教育者如希望孩子随时保持对自己的关注和兴趣,就必须在实施教学任务时灵活多变,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策略。
应用行为分析和地板时光,都是经科学证实对自闭儿童的进步有促进作用的干预方法。前者更加结构化,适合为低幼自闭儿培养基本技能,养成可被社会接受的行为习惯。它在特殊教育课堂应用已久,操作起来有相对标准的流程,故称“剑宗”。而后者可以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孩子对互动游戏和人际沟通的兴趣,加强孩子和家人和老师的情感纽带。因操作必须灵活,所以适合在家里实施,而且对教育者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故称“气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具备主管能动性,因此这两种干预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对立统一的,在自闭儿童的教育实践中,也全可以做到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