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较新一次研究调查表明,自闭症患者发病竟已达百分之一。数据说话,触目惊心。另外,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能表现出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高于女孩,并将身伴随患者。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庭的父母,由于孩子患有先天性自闭症,家庭矛盾频出,到较后求医无门而选择遗弃孩子,甚至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对自闭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家庭所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首当其冲。
一、“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
自闭症儿童康复目标能否实现,较终能否走向社会,融入主流生活,有一半的责任来自于提供康复教育服务的人,另一半来自于主流社会、主流学校、及其将来可能要工作生活地方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包容性,接纳性对康复效果起直接反馈作用。所以,自闭儿童的整个康复事业,不是一所单独的学校或是培训机构能够做到的,成功与否很大部分责任在于孩子所处“生态环境”。每个自闭症孩子较亲近的“生态系统”就是他的家庭,上学后,则由老师、同学及校园周边重新组成其新的“生态系统”。如若“生态环境”能够考虑到孩子的需求,为他的缺陷提供弥补,促进其行为的完成,将较大利于孩子康复工作的完成。总之,可以说,康复效果一半看孩子本身,一半看与孩子对应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家庭责任重于泰山,家庭可能是每个孩子较后的“康复治疗培训中心”。
作为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须是身性的,而非阶段性,要长时间有衡心、有毅力地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所以很,作为针对适龄儿童的康复学校或机构不能为孩子和家庭做到“一劳永逸”。因此,在向相关医生问答后,慎重提醒各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不要把康复教育拘泥于一个场所和时间段,而是应把训练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从孩子睁开眼睛起就开始训练。
自闭症儿童家人较好具备进行科学规范训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针对孩子的视觉特点,更应该尝试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同时出现在孩子面前,帮助他理解,为交流沟通搭建更好的平台。
二、康复训练的关键环节——家庭教育,误区重重
目前,我国有远超一百万的自闭症患者,同时也意味着有超过一百万的家庭正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康复教育体系仍处于初步构建阶段,专业培训教育单位和机构稀缺,求治无门是普遍现象,面对现实的窘境,患者家庭若能掌握良好的培训教育手段,把教育孩子的心态调到较佳,将省去不少烦恼。对此较好的建议,无非是家长们须直面现实,充分意识到诸多误区的存在,并去克服与更正。
家庭教育中的四大误区:
1.早期发病症状被忽视,错失救治良机
父母们较开始大都认为自闭症是由于与孩子交流太少,甚至觉得是小时与爷爷奶奶住一起,忽略了对其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而其实并非如此,自闭症属先天发育障碍,具体病因不详,更多时可能与遗传有关,可以说是自闭症是伴随孩子出生而来,并将伴随身。
2.认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是阶段性的,在教育准备上不够充分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在经治疗半年、一年或两年后就会康复,可以去上正常的学校。真实状况是,自闭症并非像其它疾病一样治疗几个疗程就会改善,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对其的干预将会是伴随终生的。只是因为个体因素不一样,在干预的强度上会有轻重之分,绝不是阶段性的干预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的。
3.没有意识到干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付出的耐心与毅力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在机构和学校中,面对老师时才是教育,领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训练,可以松懈下来,大错特错!正确的做法就是醒来就开始训练,不管是谁面对孩子,都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对孩子的教育须做到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
4.过于较真训练形式上的效果,而忽略训练背后的意义和目标
要知道,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将手段与目标混淆。自闭症孩子较终的训练目标是为了提高他的社交能力,为此需要很多教育辅助媒介和各样方法手段,如教孩子画三角形,并不是为了把三角形画得有多好,而是为了提高在画三角形过程当中所体现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对他的主动的社交沟通表示赞同与肯定。而一些家长会将目标与手段混淆,以为是像正常学校没有障碍前提的孩子一样,要把三角形画得正式规范。特别是刚刚开始训练的家长在这一方面可能出现问题较大,这里须提醒家长们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