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遇见一些小孩或者成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且行为古怪,甚至对人总是充满敌意。往往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只是性格孤僻不爱和人打交道罢了。但其实不然,也许他是患上了孤独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目前我国对孤独症的治疗情况是怎样的呢?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是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它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动作重复刻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症。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0个月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童发病高于女童。孤独症儿童并不从现实退缩,而是由于普遍和严重的发育障碍,使患儿缺乏进入现实的能力。心理因素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只有充分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因素才更有利于研究孤独症成因、诊断、发展和干预的机理及方法,但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和康复工作一直存在着重“生理”轻“心理”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孤独症儿童的严重交流和认知障碍,很难对其开展研究和干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专业研究人员关注和参与此项工作,导致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存在“易忽视性”和“难操作性”的现实,使孤独症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很慢、成果很少,使诊断、康复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打破现在孤独症康复领域普遍存在重“身”轻“心”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孤独症康复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
孤独症没有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由于孤独症缺乏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方法,这些方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方法声称的治疗可能与此有关。
总而言之,对于孤独症患者,特别是儿童孤独症患者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社会是一个大集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每个人身心的正常需要,如果总是把自己孤独的圈在自己的里,那么你只会越来越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