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病,而多动症病因也是我们较关心的问题,只有了解了儿童多动症的病因,才能做好预防准备,也能够对症治疗,那么多多动症病因有哪些?以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遗传因素从家系调查发现,一级亲属患病10.9~12.8%;二级亲属发病为4.5%,患者父母双亲患病为20%。单卵双生子同病为51%~85.7%。双卵双生子的同病为33.3%。在多动症儿童的亲属中患有神经症,精神病或性格障碍的约占40.5%。患者血缘亲属中患病高于寄养亲属。由此可见遗传方式与多基因有关,遗传度为70%。
(二)神经生化病理因素实验动物证实,如体内儿茶酚胺(CA)(或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不足,或5—羟色胺(5—HT)不足,或上述神经递质均不足,会引起动作过多,这在人类也有类似现象。多动症儿童中约1/3病例血中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偏低,从而使生成的NE减少,导致多动。此外脑内血浆生长抑素和β内啡呔不足,影响脑的觉醒,也使注意不能集中。哌醋甲酯(利他林)等中枢神经兴奋剂是治疗本病的药,其作用是抑制突触前膜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促进神经元释放DA、NE及5—HT,从而达到治疗作用。此外,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活性增加与注意缺陷和敌意有关。由于体内一些微量元素:血铅升高、缺铁、缺锌等均可影响神经生化的正常代谢,如儿茶酚胺的代谢、核糖核酸的代谢失常而致病。
(三)神经生理病理因素本症患者脑电图异常可高达58.4%,脑视觉诱发电位(VEP)的早成分的振幅增高,症状严重者晚成分也增高;P2潜伏期较正常儿童为短,中颞区N1—P2波幅大于左侧,颅顶中央区P2—N2及P2波幅大于中颞区。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显示,对注意和运动控制有关的运动前区及前额叶皮质的灌流量减少。核磁共振显像则发现额叶发育不良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新近通过功能核磁共振(fMRI)的研究发现,本病患者其前额叶、扣带前回、基底节和小脑的功能低下。
(四)轻微脑功能损害因素儿童多动症中有不良妊娠:分娩史的围产期问题、或早期感染史、先兆流产、保胎治疗、产程过长、胎位异常、产钳或吸引器助产、剖宫产、宫内窒息、产后窒息约占26.4%—43.9%,多动症儿童中约有半数可查到软性神经系统体征,甚或感觉统合失调:如触觉、体位感觉发育不良,前庭平衡觉、眼、手、口的协调运动均差,其发生约占41%。
(五)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不和睦、单亲家庭、不良经济文化背景、父母性格不良、教养不当或其他心理障碍,对于发病都起一定作用。
(六)其他多动症病因:该障碍可能与锌、铁缺乏、血铅增高有关。可乐、咖啡、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我们通过本篇文章了解了关于多动症病因,在生活中要从小事防范起,避免孩子在发育阶段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症状要及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