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抽动症
时间2019-02-18
在线预约 |
问答医师 进入医师答疑区 来源:郑州中西医儿童发育行为科
抽动症测试 在日常中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抽动症给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有关于儿童抽动症的症状以及抽动症诊断标准。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让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健康快乐童年。 1、翻手试验:阳性53.7%,可疑36.6%,l0%为正常。 2、空间位置障碍检查:观察患儿视觉、听觉,有联系的知觉综合功能有无异常,50%阳性及可疑。 3、联带运动试验:联带运动是观察大脑对抑制和兴奋转换的共济协调功能的一种检查,83.3%阳性及可疑。 4、智力测验。 5、运动持久试验:查自我控制能力。 6、默画试验:可粗略判断其智能状态。 7、穿针试验:在一定照明度下,用统一线长和针型观察患儿1分钟穿针引线的次数。可了解患儿视觉力、注意力集中及精细动作的灵敏度,以及心理竞争状态如何。试验证明,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穿针引线次数少于正上海常对照组。 既然多动症的致病原因到现在从未有可靠的说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多动症确诊越来越多呢。难道仅仅是误诊断吗? 其实“多动症”从霍夫曼较早“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种情况直到利他林(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又名:利他林Ritalin)的出现。把利他林的发展史梳理一下,基本就可以明白“病人”越来越多的真相了。 1944年Ciba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利他林制造商)的化学家潘尼松合成哌醋甲酯。这种药较初只开给成人,治疗疲劳过度,心情抑郁,老年生理混乱。在开始二十多年间,这个药一直不出名,销售也不好,因为它的具体适应症始终不清楚。1961年,食品药品管理局允许使用利他林来治疗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它曾被发放到马里兰州两所黑人儿童学校,学生服用后,校园里推挤哄闹的情景有所减少。这启发一群医生把药大面积使用于儿童,以发现哪些人需要吃药。开始时药物本身是用来检测孩子有没有病。吃下去行为有改变的就是有病,相反,对药没有反应的就是健康小孩。后来就作为治疗药品大面积应用于儿童。1970年大约有20~30万儿童服用利他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100万儿童在吃利他林;而到了本世纪初,服用这种药的儿童增加到了600万,其中近一半儿童用它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症。 如果在很多年前因为孩子不乖就给他吃药,那一定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利他林让不乖变成了一种要用药物治疗的病症。 现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已有很多种,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哌醋甲酯(利他林)仍是较常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的价格都不菲。 资料显示,儿童缺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每年高达30亿美元。到2012年,英国的儿童缺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也将达到1亿1百万英镑。而各大相关制药公司每年还在向游说团体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求政府放宽对儿童缺陷多动症药品的限制和管理。 现在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品被销售到各个,ADHD这一疾病在也流行起来。某医疗网站有这样一段话,“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利他林的缺点是,它无法治好这种疾病,只能长时间服用。”网上售价每瓶从370~3400元不等。在国外,家里如有孩子服药,这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美味的馅饼谁都想切一块。在华的外资药业西安杨森公司宣称他们研制出治疗多动症的 型药物——“专注达”,其宣传也很深入人心。 2007年夏天,北京两家较具影响的报纸《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都发表消息,由礼来公司创新生产中枢神经兴奋剂“择思达”(盐酸托莫西汀)正式登陆市场。配合药品上市的报纸新闻中宣称儿童多动症“药物治疗是选择”。相同的宣传进入冬季时又出现,《北京青年报》11月30日在“健康关怀”版又发表《儿童多动症不及时治疗会累其一生》提醒家长对此病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治疗,“药物治疗是选择”,然后告诉大家有一种药叫择思达,“每天一次可全天不间断控制症状,适合长时间服用而不会引起药物依赖。” 2008年7月5日该报又发表《小孩子的“注意力”,父母注意了吗?》,提醒家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是ADHD(儿童多动症),如果不治疗,除了当下学习困难,50~65%的人将来会有这些问题:工作中表现不佳,时间观念差,人际交往技能不佳,易发火,性情暴躁,酒精或药物成瘾,犯罪高等。然后强力推荐说“较近中华小儿神经协会、中华儿科保健协会和中华小儿精神协会三家将联合出台ADHD的治疗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哌甲酯(即哌醋甲酯)被列入一线选择治疗用药,尤其是 哌甲酯控释片,具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逐渐被外治疗指南推荐成为治疗多动症的选择药,已经进入了儿童医保目录。”类似的宣传6、7月间还在《羊城晚报》、北京《晨报》等报纸上出现,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三家“协会”和这个药。但除了在这几篇文章中看到这三家协会的名称,网上没查到这三家“协会”的网站以及其它相关信息。我问了几个医药界的朋友,他们也没听说过这几个“协会”。 现在有一种广告叫“软广告”,这在广告界是心知肚明的事,就是商家广告以新闻消息的方式出现。当然,只要是广告,不论什么面目出现,都是要给媒体付钱的。 一位医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推销药物较好的办法就是扩大疾病的影响”,这其实是制药业的一个秘密。由于每年只有少量含有新成分的新药进入市场,为了陈药或销售较差的药也能卖出去,制药业必须创造疾病。 一个大有“钱途”的病,不流行也难。